轻工业是过度竞争的生意(2)
(本章字数:4554)
有一些较“下游”的生产商避免生产昂贵零件,便从不同零件供货商买入零件,从事装配工作,这样投资费用便低得多了。只需雇用一批工人,以流水作业形式装配,产品可以是:收音机、音响、电视机、CD和DVD等,但这种行业也面对同样问题,就是作为最“下游”的生产商,会受到市场价格竞争的冲击。从中国过去的例子,冷气机、雪柜的价钱是不断下降,最后是无利可图。曾几何时,香港人回乡时,会带彩电回去作手信,但现时国内的彩电及其他家庭电器都供过于求,价钱比香港便宜得多。生产商唯一能够赚钱的方法,是要不断扩大市场,甚至跳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以薄利多销的形式来赚取利润。但作为出口商,又要面对另类的挑战及风险:外汇价格的波动、外国关税与反倾销措施。
今天香港只有寥寥可数的工厂能成为世界级的生产商,例如德昌电机及裕元工业,前者是生产微型马达,后者是运动鞋。但当规模到达世界级时,想进一步增长,是会相当困难的。面对原料的涨价,德昌年初时已提出盈利警告。裕元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12.58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的12.42亿美元,只增长了1.3%,而纯利由1.52亿美元上升至1.58亿美元,幅度也是很小。所以裕元最近的策略是进行分散投资,积极购入运动服装和其他类型鞋类的生产业务。但分散投资后,其风险亦相应增加,最后又会如何呢?拭目以待吧!
广东科龙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冰箱及空调生产商,但今日已无复当年之勇了。2004年上半年,广东科龙的营业额达到人民币50亿元,纯利则为人民币1.58亿,纯利率只有3.16%。长城科技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生产商,但近年的纯利亦是反复;2004年上半年,长城科技的营业额为人民币49亿元,纯利只有人民币1.3亿元,纯利率只有2.65%。
表9:工业公司纯利一览
年份 广东科龙 长城科技 熊猫电子 德昌电机 裕元工业
(RMBM) (RMBM) (RMBM) (HK$M) (US$M)
1995 283 141 339
1996 440 165 275 99
1997 561 (336) 437 158
1998 593 462 (497) 627 171
1999 628 340 10 819 195
2000 (688) 280 179 1,056 210
2001 (1,491) (136) 247 1,134 213
2002 84 57 99 864 223
2003 191 178 102 1,170 308
汽车和钢铁业的挑战重重(1)
(本章字数:4840)
汽车和钢铁工业,实际上也是过度竞争的行业(Commodity Business),它受到大小两种循环所影响。大循环要看世界的趋势,以钢铁业为例:十八、十九世纪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者,最先建立钢铁王国。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中,美国成为最大钢铁生产商。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日本曾经是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现在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则是中国。此之为大循环,由一个已发展地区转移至发展中经济,下一步会否转移至印度呢?我们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汽车的工业也有其大循环。最早期的汽车生产始于欧洲。二十世纪初,真正大规模的生产在美国出现。当时被视为新兴行业,有超过100家汽车生产商,同时在美国出现。到1929年美国每年汽车生产量达到500万辆。今天,在美国只剩下3家大生产商,全年产量千多万辆。随后而至的是日本,她的汽车工业曾一度横扫全球市场。今天,中国的汽车生产商也有100多家,2004年全年产量,估计可以升达240万辆。平均每个生产商出产2.4万辆一年,是一个低效率的运作。汽车业在中国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就像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一样。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有不少汽车生产商,终会被淘汰或被收购合并,走向更有规模、更有效率的发展。现时中国比较大规模的汽车生产商,都是与外国大的汽车生产商合作,骏威与本田在广州生产,由2000年的数万辆增产至现时的十多万辆;上海自行车则分别与大众(Volkeswagon)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合作;华晨则与宝马(BMW)合作;第一汽车则与大众、丰田(Toyota)及奥迪(Audi)合作;庆铃汽车与日本五十铃合作;东风与日产(Nissan)及法国标致(Peugeot)合作;长安汽车与福特(Ford)及铃木(Suzuki)合作。现时中国的汽车市场每年销量接近500万辆,理论上,本地生产可以由现时的240万辆继续提升,取代进口汽车。不过,进口车辆代表高档商品,不是每位消费者都愿意接受本地生产的汽车。国内生产的汽车仍要面对重重挑战:
(一)本地生产的汽车,在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不断减价,保持竞争力;因为世贸规定中国在2006大幅度开放市场,届时汽车进口关税便会减至25%,大批外国生产商正准备进占中国市场。这是困难之一。
(二)中国汽车生产商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汽车生产需要大量钢铁、铝及塑料材料。石油、铝及轧钢价格的上升会带来直接冲击。
(三)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生产商的规模未够大,所以效率未达至最高水平。
(四)第四个挑战是设备更新(Re-Tooling)费用。引进任何新款式的车型,或任何外观上的改变,其外壳压缩模具(Stamping Mould)都要更新,内部配件的改进,亦需要新的装配工具,而费用是相当昂贵的。科技方面,在环保及节省能源的大前提下,需要不断改良设计,因此需要不断投入更多资金去更新设备。科技的进步就像彩电发展那样急促,而困难亦步亦趋。
(五)第五个挑战是品质的保证,每一辆车有超过一万件配件,来自不同的供货商,只要某一组配件的品质出现参差,有机会构成危险时,车厂都要负责回收,更换有问题的配件。
(六)第六个挑战与宏观调控息息相关。汽车始终是奢侈品,很多时需要分期付款的。在宏观调控下,政府收紧信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汽车销量立时放慢。现时大小中国车厂都一致倾向减价促销,虽然市场需求大,减价可以促销,但如果效率无法提高,最终将有无数车厂,进入无利可图的困局,这是小循环。大循环则是在购并及淘汰下,最终只会剩下数家大型的汽车生产商。
表10:汽车股的纯利一览
年份 骏威 华晨 庆铃
(HK$M) (RMBM) (RMBM)
1993 263 482
1994 (149) 522
1995 (233) 178
1996 (570) 426
1997 32 525
1998 24 308 444
1999 38 645 452
2000 453 959 513
2001 724 900 263
2002 1,092 651 147
2003 1,687 936 158
汽车和钢铁业的挑战重重(2)
(本章字数:3519)
过去10年汽车公司的业绩,与宏观调控息息相关。在这3家公司中,较成功的是骏威,它与本田汽车厂合作。过去数年的策略是通过不断增加产量,作为减低成本的方法。2004年9月中骏威宣布中期业绩后,虽然纯利大幅度增长至9.24亿港元,较2003年上升37.1%,但股价却不升反跌,说明了中国汽车生产行业面临价格竞争的困难。笔者是不会沾手这个行业的。
钢铁业除前文所述的大循环外,本身的小循环,亦受经济气候影响。如果汽车销售、基建及房屋建筑工程放慢,钢铁的需求便会下降。中国现时钢铁的消耗量,达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美国现时亦是钢铁的进口国,所以美国汽车销情,对世界的钢铁价格亦影响深远。中东伊拉克对厚钢板需求殷切,因为恐怖分子伺机袭击美军的运输补给线,美军只有放弃普通运输军车,被迫采用重型装甲车作一般运输用途,一时重型装甲车供不应求,生产商之一Armour Holdings应美国政府要求,将每月生产量由30辆大幅提升至450辆,额外的生产每年要多用1,500万吨厚钢板。海上运输紧张,船租急升刺激船公司一窝蜂订购新船,船厂亦需大量钢板来造船。单靠中国的调控,一时无法改变钢铁的短缺,可能要等到2006年,供求才达到平衡,届时钢铁价格才会回落。
钢铁行业受经济循环影响特别明显,其下降周期比其他行业来得长,上升期来得急促而短暂。例如表11所显示,1993年的马钢,纯利达到人民币17.5亿元后,连续五年下跌,至1998年出现人民币1.68亿元的亏损。其后4年逐步回升,至2003年溢利才超过1993年的水平,达到人民币26.6亿元。2005-2006年可能是这循环的顶点。从1993年至2004年,马纲的循环经历12年。鞍钢及重钢的溢利,都是离不开循环的轨迹,所以是很反复的。
表11:钢铁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马钢 重钢 鞍钢
(RMBM) (RMBM) (RMBM)
1993 1,758
1994 749
1995 43
1996 81 169 636
1997 62 214 494
1998 -168 44 174
1999 13 -50 295
2000 100 199 491
2001 152 207 367
2002 308 286 598
2003 2,659 977 1,433
这个行业的循环特色是下降周期较长,暴利的时间是比较短暂,因为钢铁产品,是必须符合世界性标准,产品价格也需紧贴世界市场;在经济复苏初期,是无可能大幅加价的,若加幅太大,相信整个市场会充斥着进口钢铁。所以只有在经济过热时,才能出现价格上涨,从而获取暴利;可是经济一旦过热,中央政府又会推出宏观调控,令价格急速回落。所以这个行业是不容易经营的,也是不值得长线投资的,只适合专业投资者利用反循环的形式捕捉周期的高低点。
化工业投资大,回报低
(本章字数:4138)
投资化工厂牵涉庞大资金,而且需时数年才能建成一家化工厂。作出一个投资决定来兴建新设施时,行业往往是处于经济过热的循环高峰期,当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及价格飙升时,才使管理层认为有利可图,作决定投资新厂。但当多家化工厂同时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在三数年后大量化工设施又会同时投入生产,令到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于是下跌;届时各化工厂,又会停止兴建新厂房。换言之,这个行业的生产商,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循环。与钢铁一样,化工产品也是跟随世界性标准的。经济过热而令产品价格上涨的日子并不能持久,如果本地产品的价格太高,必会带来进口产品的竞争。化工始终是“中游”产品,外围油价的波动,决定原料成本的价钱。化工产品能否加价,则视乎其他的因素:例如其他行业的盛衰情况,若是汽油产品,价格更是由政府决定的。
看看表12数家化工厂的业绩,会发现化工行业本身循环性很强,例如仪征化纤,其出产的纺织制品原料,是受到纺织市场的循环影响的。作为一家“中游”产品的公司,其原料又受到石油价格所影响。不论成本或产品价格波动都很大,所以仪征化纤在过去11年已出现了三起三落的现象。就算石化中的强者如上海石化,在1998年及2001年,亦出现两次大幅度的倒退。镇海炼油的主要产品有汽车及飞机用燃油,过去11年的业绩相对比较稳定,现在正经历第二个上升循环。北京燕化在8年的上市纪录中,1998年及2001年亦出现两次大幅度倒退。
这个行业处于很被动的位置,只适合专业投资者利用反循环来捕捉高低点,作为长期的投资,往往要接受“过山车”式上落带来的考验,不值得考虑。
表12:化工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上海石化 仪征化纤 镇海炼油 北京燕化
(RMBM) (RMBM) (RMBM) (RMBM)
1993 791 595 241
1994 1,494 978 413
1995 2,127 1,213 522
1996 1,008 216 592 494
1997 726 44 608 686
1998 237 -175 521 116
1999 606 772 600 346
2000 857 840 421 348
2001 116 171 464 30
2002 916 144 974 210
2003 1,402 259 1,088 634
原材料行业价格短期仍会上升
(本章字数:4793)
原材料的行业,如煤、铜、钢铁、水泥及铝等,已经是全面开放的行业,而且行内竞争很剧烈,原材料行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市场专利”。这些材料除了中国生产外,世界各地也有同样产品,价格是决定于国际市场。而且原材料的下降周期时间是特别长的。以铜价为例,1973年后,铜的价钱反复向下,长达30多年后,到最近两年才真正开始攀升。这个循环甚至较黄金的下跌周期还要长。铜的应用当然比黄金广泛得多。中国电力供不应求,新兴建的电厂、建筑用的水管、家居电器及电线均需要大量铜的原材料。不过,需求量虽是大幅增加,但铜的供应量亦是相当大的,而且他的循环再造可塑性相当高。现时日本、美国、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体系,都处于扩张期,可说是第一次出现连手共步复苏的迹象,缔造了对铜的需求,才能带动铜价上扬。可以预期的是铜价的升幅将鼓励南非、澳洲及美洲的生产商,投资开采新的铜矿。由于新的产量往往需时两年才到达市场,所以高铜价将会维持至2005年后才回落。
在中国,煤一直并不短缺,其供应不足主要是来自运输问题。现时中国消耗煤量,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1%,大部分用作发电及炼钢,若能解决运输问题,则全球供应亦会足够。水泥方面,我们也进入了水泥价格上升期,水泥生产程序是污染性行业,基于环保理由,美国现时已成为水泥的进口国。中国的需求庞大,消耗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同时亦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因此,水泥价格在经济增长中,仍会稳中看涨,除非宏观调控会令基建项目及房地产出现大衰退。这次的宏观调控,是取缔低技术及染污性的水泥生产商,长远来说有助稳定市场,避免一窝蜂情形下出现供过于求。
电解铝的需求亦是相当庞大,今时今日,铝的用途除了建筑行业外,亦是汽车业的主要原材料;另外空调设备,包括汽车空调、办公室及住宅的空调设备、新铺设的电缆及电力变压站,都用上大量铝。不过,电解铝也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打压对象,领导人希望取缔低技术电解铝生产商,亦希望大生产商能够提高生产效益,达到有长远的竞争能力。可以说,铝的产品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如果汽车行业倒退,铝的需求也会滑落。
综合来说,原材料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专利”,但在世界性经济扩张期中,可能会有个较长的价格上升期。原材料最大的致命伤,就是石油,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用大量石油,包括挖取、生产、提炼等都需大量能源。若石油价格最终如脱缰之马上升,最后将打击已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高石油价格等于是一项消费税,会直接在消费者口袋里掏金。另外亦会推高很多制成品的价格,最终令到消费者产生抗拒,石油产品在汽车工业中,占着很重要位置,汽车除了钢铁外,还需要用很多石油副产品,同时汽车也是用汽油来推动,如果消费者对高油价产生抗拒,而同时汽车的售价又无法回落,最后消费者会抗拒买入新车,这便会拖低整体经济增长,令经济出现倒退或呆滞不前,原材料价格届时亦会相应回落。
以4家原材料企业:江铜、安徽海螺、兖州煤业及中铝来比较,显示煤业的循环性不算太强。兖煤主要是出口及提供给电厂发电之用,由于能源需求持续上升,新的电厂投资令市场需求一直得以维持,自2003年底煤价急促上升,可能要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至2006年才回落。
表13:原材料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江铜 安徽海螺 慌兖州煤业 中铝
(RMBM) (RMBM) (RMBM) (RMBM)
1996 140 739
1997 401 170 845
1998 10 150 817
1999 23 59 825
2000 109 114 748 2,523
2001 312 207 971 1,588
2002 170 268 1,222 1,402
2003 505 743 1,387 3,552
运输业固定成本高(1)
(本章字数:2244)
在众多运输股中,最瞩目的是航空及航运公司。这也是笔者在初入行做分析员时,最先接触的行业。1974年,中东战争令全球石油短缺,苏伊士运河堵塞,令中东石油要绕道非洲海岸运往欧洲,额外需时一个月,所以油轮需求量突然急升,其租金亦大幅上扬,而油轮的价钱亦录得数以倍计的升幅。当时香港是世界上最大油船公司的总部:有包玉刚环球船公司、董浩云的船队、会德丰及华光航业4大公司,还有不少规模较小的船公司。油船是当时世界经济衰退中唯一一枝独秀的行业,作为初入行的分析员,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在逆市中上升的行业。有一次,有位荷兰基金经理途经香港,访问香港的上市公司,维高达当日亦安排了他与这些船公司管理层会面。见面后笔者(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向这位50多岁的基金经理推介航运股,想起来真是个大笑话,被他教训了一番,但却令笔者终生受用。
这位基金经理很婉转地说,他们的基金有百多年历史,其中一条不可侵犯的家规(House Rule),就是在过去百年的经营中,从不沾手这些运输业的股票,包括任何海、陆、空运输。当时笔者碰了一鼻子灰,实际上这个策略隐藏了前人几百年的经验及智慧。这一鼻子灰令笔者不断阅读航运杂志及请教伦敦总公司资深的分析员,向他们学习运输业的运作环境及窍门,终于明白运输业的风险,是不适宜长线投资的。
1975-1976年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笔者在股市上升阶段,反而建议机构性投资者出售会德丰,理由是它的船务投资比重太大,当大量新落水的船只投入服务时,船租可能急速下跌,令到整个会德丰集团会出现资金短缺。当时笔者坚信会德丰需要筹集资金,来支持船队在船租及船价下跌时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段时间,另一英资经纪行嘉惠父子的分析员,反而大力推荐会德丰,认为当时会德丰已落后大市。作为蓝筹之一的会德丰可能会追回升幅。其心态只是捡便宜,买落后股,缺乏对基本因素的分析。结果不出3个月,会德丰果然宣布供股集资,股价因而大跌,笔者从伦敦客户获悉嘉惠父子出了一封道歉信,为该次推介会德丰引致客户损失而道歉。因为当时笔者坚持相反意见,所以伦敦一些基金经理,开始认识笔者这个藉藉无名的分析员,自此之后笔者便再没有写求职信,只有猎头公司找笔者转工。回想起来,当时的分析员确是很有专业操守,互不抄袭,保持各自独立的意见,就算嘉惠父子亦肯为错误作出道歉。
运输公司的固定经营成本非常昂贵。以航空公司为例:国泰是最有效率的,若每程飞机载客量(Load Factor)不能达到65%的话,便会亏蚀;就算达到65%以上,利润亦受到很多限制,例如票价的升跌、头等舱与商务客位的载客分布情况等。2003年上半年,香港惨受SARS冲击,国泰载客量急剧下跌,公司只有大幅减价及送出机票维持经营。虽然,当时的载客量达到64.4%,但国泰仍出现12亿港元的亏损,这是减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粗略计算,由于减价幅度大,载容量要上升至72.8%,才可以收支平衡。
船方面也一样,虽然很多运作程序已经自动化、计算机化及机械化,但固定成本仍是十分昂贵。当船只到达某个港口上落货,最大的成本,就是支付货柜码头泊位及上落货的费用。无论是海陆空的运输都有风险,所以保险费用十分昂贵,尤其是中东局势一旦紧张起来,要经过中东水域的船只,投保时要缴交额外战争保险费,甚至有时无法投保。
运输公司的第二个挑战是要不停地运作。就像工厂一样,24小时3班运作便可降低成本,若只得8小时运作,其成本便会十分高昂。所以船队及机队的编排十分紧凑,是用人手去配搭班次的编排,例如国泰由香港直飞洛杉矶,机组人员到达后下班休息,但班机不会停下来,下一程可能实时由洛杉矶飞回香港,在洛杉矶有另一班机组人员接班继续行程。所以一个环球式的运作,需要很多人手配合,后勤支持是十分庞大的,因为除机组人员外,还有机上的用品支持亦需配合运作,而这是十分昂贵的。
船只也是要不停地运作,不能停下来的。由于船只体积庞大,空置时要停在安全的停泊位置,要支付泊位费;停泊其间,除了要继续支付昂贵的保险费,还要派人员继续看管及发动涡轮,以维持船只的运作能力。若船只长期没有运作的话,到重新启动时,是需要入坞维修一段长时间的。一艘“空置”轮船的维修成本和要付的银行利息,很快便会把“老本”吃光,而且新的环境保护条例,对船只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上每艘船应有30年的寿命。但新一代的船只无论在设计及运作效率方面,都有改良,空置的旧船只在低潮时会很快被淘汰,葬身于拆船厂。今时今日的科技,亦缩短了造新船的时间,船只的新供应可能很快充斥市场,压缩了航运的上升周期。众所周知,飞机维修费用昂贵。每次班机降落,与地面接触时的震荡,贯透全机每一环节,日积月累,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引致意外,飞机经过若干升降次数之后,便要进行全机X光测试。
运输业固定成本高(2)
(本章字数:4717)
航运业与地产不同。自1997年,香港有很多负资产出现,但只要供款者继续有工作及还款,银行便不会收楼拍卖,亦不需长期付出庞大的维修费用,只是付出小额的差饷及管理费用而已。所以地产是一门能守的行业,不少过去7年的负资产,现时已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航运业并不拥有市场专利,处于完全公开的价格竞争,一定要做到最便宜、最优质及最迅速的服务。所以国泰航空未来的挑战,是来自着陆权的开放(Open Sky)及廉价航空公司的竞争:中国内地及香港都会开放天空,容许廉价航空公司加入竞争。香港的第五航权已经开放,中国内地日后相信也会跟随。航空权的开放会导致更多竞争,价格会继续下滑;但成本很难下跌,以占其成本20%的燃油为例,石油价格在可见将来很难大幅回落。美国的航空业已是投资界的诟话,因为价格竞争,令他们无法达到收支平衡,很多公司随时都会宣布破产。
在六十年代汇丰银行亦曾与会德丰及包玉刚合作,投资航运业务。但在七十、八十年代,汇丰将手上股权陆续出售。自从七十年代的航运高潮后,航运业便辗转走下坡,所以在七十年代后期包玉刚先知先觉,尽量减持手上船只数目,继而登陆收购九龙仓;而董浩云则坚持投资航运,结果金山船公司及东方海外,在八十年代初要进行财务重组。会德丰的船务在八十年代初亦几乎要面临清盘,虽然有其他业务支持,勉强维持下去,最后会德丰的股权,还是被九龙仓收购了。
在运输业中,笔者觉得比较有保障的环节,就是提供基建服务的上市公司。例如机场或货柜码头的经营商、系统供货商等,这些都有比较固定的收入。看看表14的数据,中远太平洋及招商局的纯利表现,会较中海发展稳定得多,后者只是纯粹经营航运业。至于航空股,东航、南航及国泰的纯利极度反复,而且变化速度之快十分惊人。就算专业投资者,往往也要损手离场。
表14:运输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东方航空 南方航空 国泰航空 招商局 中远太平洋 中海发展
(RMBM) (RMBM) (HK$M) (HK$M) (US$M) (RMBM)
1995 634 2,978 38
1996 591 727 3,809 -158
1997 635 1,143 1,694 313 123 -75
1998 -481 -544 -542 786 129 11
1999 151 82 2,191 705 134 127
2000 176 502 5,005 878 143 282
2001 542 340 657 800 154 325
2002 86 576 3,983 883 155 591
2003 -950 -358 1,303 1,466 154 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