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飞狐__与财富同行】

标题: 我所担心的,理由有,还不充分。 [打印本页]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1:24
标题: 我所担心的,理由有,还不充分。
如果大盘以突破128周线的方式来突破180周线。太相象了,不得不防。有些迷茫,欢迎批评。请教星元兄,如果支撑守不住,大盘当如何推演?[attach]101251[/attach]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1:52
想找理由,88兄那有很多理由,我还在找我自己的理由。一定有一个未知的行星在影响着轨迹,难道是月线周期?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1:54
原帖由 tang226 于 2011-4-20 21:52 发表
想找理由,88兄那有很多理由,我还在找我自己的理由。一定有一个未知的行星在影响着轨迹,难道是月线周期?
[attach]101252[/attach]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2:05
本月一个下降引领三角形终点?那就不得了,称最恐怖一点也不为过。 地球都有小三了,我们不只有一个月亮,麻烦。
作者: APE    时间: 2011-4-20 22:44
趟过这条河,就能爬上对面那座山
恐怖从何而来?

作者: APE    时间: 2011-4-20 22:49
除非近视到只能看见面前的河
镜片上的雾气遮挡着,连河有多宽都不知道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3:00
2319至今日294个自然日。3067走的不标准,下周来个标准点的。转个圈回来明白了点。带头大哥在叫六千点呢?楼上应当多看看他和叶荣添的。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0 23:06
某些人骂他都是抬举他。本来还想再列几条呢,算了,让市场去消灭他吧,一个月后见。
作者: 阿泰614    时间: 2011-4-21 04:00
感觉 有了股指期货。指数和个股,区别比较大
作者: nongminlao    时间: 2011-4-21 13:03
看看2661之后的量能和走势是否与2010-2-3之后的量能和走势类似。再看看股评家、分析师的言论在这两个时段是否相似。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4-26 20:40
我近视 ,谁给个远视的展望一下。告诉我河有多宽?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5-4 20:44
大盘的真实目的地,是月线级别的1664与2319大三角形下轨,五月是木有希望了。低点产生时间在六月份。,这个低点的性质与03年11月份的1307类似,其后是产生一个与04年1783点性质一样的高点。32月线在2694点,粗算一下在2700点左右。即在三角形下轨处。为什么调整力度会这么大,技术上受180周线拐头向下的压制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它的周期共震是帮凶。五穷六绝。未到恐慌时,未到抄底时。[attach]101591[/attach]

[ 本帖最后由 tang226 于 2011-5-4 23:28 编辑 ]
作者: hangang1118    时间: 2011-5-5 00:01

作者: 卡卡我最快    时间: 2011-5-5 09:33


[ 本帖最后由 卡卡我最快 于 2011-5-5 09:39 编辑 ]
作者: tang226    时间: 2011-5-8 22:50
“从多头的角度来说,我更想看到六月份大盘踩在26XX点,一个比2319更标准的自1664点以来的一天一度线。”这一句放这里更合适。
作者: eastcomzs    时间: 2011-5-8 23:59
原帖由 tang226 于 2011-5-8 22:50 发表
“从多头的角度来说,我更想看到六月份大盘踩在26XX点,一个比2319更标准的自1664点以来的一天一度线。”这一句放这里更合适。

      6月份有些困难,下半年的可能性更大。说不定还给人以“惊喜”--更低的点位!
作者: xyz123    时间: 2011-5-9 07:51
请问老师你的128与177的含意
作者: realht    时间: 2011-5-9 12:50

作者: xyz123    时间: 2011-5-12 09:34
谢谢tang226兄
作者: baresi1977    时间: 2011-5-12 11:46
原帖由 tang226 于 2011-5-8 22:50 发表
“从多头的角度来说,我更想看到六月份大盘踩在26XX点,一个比2319更标准的自1664点以来的一天一度线。”这一句放这里更合适。


  o(∩_∩)o




欢迎光临 【阳光飞狐__与财富同行】 (http://bbs.8815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