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飞狐__与财富同行】

标题: 九种体质 [打印本页]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3 09:25
标题: 九种体质
http://video.baidu.com/v?word=%BD%E2%BF%AA%C9%ED%CC%E5%C3%DC%C2%EB&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3 09:25
深入简出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3 09:27
看看对自己对家人有好处的哦!!!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3 09:28
广告了哦  广告了哦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3 09:30
不明所以 胡吃乱喝 自己害自己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5 14:20
辛热配料饮食文化与湿热地理的匹配关系研究

在“辛、热”配料中,辣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在世界早已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湖南湘文化中的典型之一就是辣椒饮食文化,另外有山东生吃大蒜饮食文化,日本芥末鱼片饮食文化,还有欧洲曾经为胡椒贸易而自相残杀。

作为“辛、热”配料,因其空间差异而表现出来的饮食文化的差异甚是明显。其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何处?其差异之处与饮食文化有何关联?这是下文要探讨的一些问题。我们更重要的是讨论胡椒、芥末为什么没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而即使在中国形成的饮食文化中,辣椒饮食文化、生姜饮食文化、大蒜饮食文化,这三种文化的每一种,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也是有所差异的,特别是辣椒饮食文化和大蒜饮食文化。

一地方的“干、湿、热、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当地的饮食文化。我们先讨论“干、湿”这两个因素。

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降水量受决于夏季风,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蒸气,遇冷则降雨。比起深入内陆的地区,越靠近沿海的雨量越多,如海南、广东、江西、湖南等地。而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雨量非常少。
蒸发量受决于植被率,一地方植被越多,蒸发量越少。秦岭—淮河以南,地形零散,多山丘,多深林,蒸发量少。东北三省东部也多山丘,有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多森林,蒸发量少。干湿地区的划分可见表1。

表1  干湿地区的划分
[attach]96533[/attach]

至于“热、寒”,也就是所谓的温度带。地理上常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可见表2。

表2  温度带的划分

[attach]96534[/attach]
但此温度带的划分是以农作物能否活跃生长为判断标准,并不适合饮食文化上的“热、寒”。饮食文化上的“热、寒”必须以人对温度的感觉为判断标准。人体感觉的“最舒适温度”是14℃~26℃,低于14℃则感觉寒,高于26℃则感觉热。

我们把日平均气温介于14℃~26℃的天数称为舒适期,把日平均气温连续≥26℃的天数叫炎热期,日平均气温连续<14℃的天数叫寒冷期。判断一地区的“热、寒”,就看该地区的炎热期、舒适期、寒冷期各占的百分比。限于数据收集的难度,我以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依据(见图1)。从该图可看出,平均气温介于14℃~26℃主要有福建南部、广东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南部,这三个地区基本在北回归线以南,人体感觉舒适。在一月,这三省即舒适区域。而这三省以北在一月的平均气温小于14℃,人体感觉寒,即寒冷区域。

[attach]96535[/attach]
图1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
以上是分开讨论“干、湿、寒、热”四个要素,现结合起来。
北回归线以南是“湿、热”地区,这些地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大部分地区、福建南部。
北回归线至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以东,是“湿、寒”地区,这些地区包括:江西、湖南、贵州、安徽南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另外,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也属于“湿、寒”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是“干、寒”地区,这些地区包括:湖北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河北、陕西、甘肃、山西、新疆、内蒙。
在具有“湿、寒”的地区生活,人们须通过一些措施来抵御“湿、寒”,饮食就是其中的一种。针对“湿、寒”因素,配料需有“辛、热”属性。“辛”主发散,能驱湿。而“热”能驱寒。

“辛、热”方面的配料,罗列下,有:辣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辣椒、生姜和大蒜,作为配料,相比胡椒和芥末较为常见。这与配料的产地及“辛、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先说产地因素。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原产国是墨西哥。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其他地方,于明代末期传入中国。明代《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没有辣椒的影子。明代《草花谱》(成书于1591年)记载一种外国传来的草花,名叫“番椒”,辣椒作为一种观赏的花卉被中国人引进栽培,但尚未应用于饮食。说明辣椒被引进中国的时间大致在1578-1591年。而今天中国各地已普遍栽培。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冻,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主产地有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

大蒜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张华《博物志》卷六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葱、苜蓿、胡荽”,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目前中国的大蒜主产地有:河北、河南、上海、江苏、江西、广东、四川、新疆、山东等。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脉的热带雨林。中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马来群岛,此后又由荷兰人传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19世纪中叶,印度支那也开始种植,现已遍及亚、非、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地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西。

世界胡椒种植区年平均气温大致在25~27℃,月平均温差不超过3~7℃。胡椒对气温具有严格的要求,这决定着胡椒有明显的纬度属性。我国于1951年从马来西亚引种于海南岛琼海县试种,1956年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也陆续引种试种成功,栽培地区已扩大到北纬纬25度。

胡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在“辛、热”方面并未超过辣椒。即是如此,胡椒在中国的菜桌上并没有辣椒那么广泛流行,这其中离不开产地这一很重要的因素,胡椒的纬度属性限制着它难以更广泛的流行。

芥末是芥菜的成熟种子碾磨成的一种粉状调料。芥末原产于中国,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已开始在宫廷食用,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一种自然药草。芥菜喜冷凉润湿,忌炎热、干旱,稍耐霜冻。最适于食用器官生长的温度为8~15℃。中国各地普遍种植,以秋播为主。长江流域及西南、华南各地于冬季或次春收获,北方于霜冻前收获。

辣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这五种配料中,大蒜引进中国已超过两千多年,辣椒也超过400年,已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而胡椒引进中国尚未超过60年,要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尚须一段时间。至于生姜、芥末,在中国也有许多年了,生姜有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但芥末尚未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长期以来,芥末都被当作一种自然药草。这其中又有何缘由呢?接下来我们谈谈这五种配料的“辛、热”的程度,从中我们看可看出芥末为什么没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可以看出缘起中国,却兴于日本的芥末文化的独特性的缘由。

关于辣椒的性味,《食物宜忌》指出:辛苦,大热。《群芳谱》指出:味甚辣。可归结为“辣辛、大热”。

关于生姜的性味,《别录》指出:味辛,微温。《医学启源》指出:性温,味甘辛。可归结为“甘辛、微温”。

关于大蒜的性味,《医林纂要》指出:辛甘,热。《随息居饮食谱》指出:生辛,热;熟甘,温。未煮过的大蒜为“辛、热”,煮过的大蒜为“甘、温”。

关于胡椒的性味,《唐本草》指出:味辛,大温。《日用本草》指出:味辛,热。可归结为“辛、热”。

关于芥末的性味,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具有催泪性的强烈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嗅觉均有刺激作用。可归结为“大辛、热”。

以上五种配料中,从“辛”的强烈程度讲,由强到弱分别是:芥末(大辛)、辣椒(辣辛)、胡椒(辛)、生姜(甘辛)、大蒜(甘辛)。

从“热”的强烈程度讲,由强到弱分别是:辣椒(大热)、胡椒(热)、芥末(热)、大蒜(温)、生姜(微温)。

因为芥末是“大辛、热”,适合于在“大湿、寒”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食用。在中国地区属于湿润区的主要是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在该区域,越靠近沿海、越靠近南方的,其年降水量将越多。我们可以把湿润区再进行细分,北回归线以南的南中国属于大湿地区,大湿地区却不是寒冷之地。而该区域的其他地方属于湿地区,对应的正是寒地区。所以在中国没有大湿而寒的地区。这也决定着芥末在中国地区难以找到适合于饮食方面的土壤环境。相反,与中国临近的岛国日本,大部分地区在北纬30°-45°之间,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寒冷地区。该地区靠海,降水量丰富,又因日本岛国多森林,蒸发量少,故而属于大湿地区。大湿而寒,为芥末饮食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地理环境。这也是芥末源于中国,却兴起日本的缘故。

以上我们通过讨论五种配料(辣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的“辛、热”程度以及产地因素,而得出胡椒和芥末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形成饮食文化的缘由。以下我们将讨论辣椒、生姜、大蒜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的缘由。

前面我们谈到辣椒的性味是“辣辛、大热”,其功效主要是散寒除湿。

在除湿方面,辣椒能: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姚可成《食物本草》);行痰逐湿(《药性考》);开郁去痰,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食物宜忌》);能祛风行血,导滞,止澼泻,擦癣(《药检》)。

在散寒方面,辣椒能: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百草镜》);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药性考》);温中下气,散寒除湿,消食,杀虫解毒(《食物宜忌》);散寒解郁(《药检》)。

这也决定着要形成辣椒的饮食文化,须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该地区须是寒湿之地。参照图1和表1,寒冷之地在北回归线以北,而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中,属于湿润的地方有:秦岭—淮河以南、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故而,属于寒湿之地有: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这几大寒湿之地,除了辽宁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之外,其他地区都有形成一定的辣椒饮食文化。这说明除了地理环境外,另有因素影响着辣椒饮食文化的形成,该因素是什么呢?我先立一假设,配料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主食食物的性质有较大关系。如南方米饭配辣椒、北方面食配大蒜、日本生鱼配芥末、欧洲肉食配胡椒。至于该假设是否正确,限于时间,我就不在此讨论。

俗语说,“江西怕不辣,湖南不怕辣,四川辣不怕”,这三省对于辣,可谈得上嗜好。另,贵州也对辣椒情有独钟。只是未入此俗语中。至于安徽、湖北、河南,对辣虽谈不上嗜好,但也谈不上讨厌,这三个省中,吃辣椒的人还是占大多数。而福建、广东、广西这三省,对辣椒却谈不上嗜好,更谈不上喜爱。
有关辣椒饮食文化的形成,《草花谱》(高濂著)有记载,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

为什么辣椒文化缘于江浙、两广,却没能兴于江浙、两广呢?

对于辣椒的宜忌,《药性考》指出:“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归结起来也就是阴虚火旺者忌食。而江浙、两广虽是湿润之地,却是热之地。这也决定此区域缺乏形成辣椒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

安徽一省,被淮河一分为二,淮河以南的人群大有吃辣椒,淮河以北的人群却为尽然。其中缘由,主要是淮河以北的地区属于“干、寒”之地,因为此地“干”,身体较易失水而干燥,食用辣椒较易动肝火。

前面我们谈到大蒜的性味是,未煮过的大蒜为“辛、热”,煮过的大蒜为“甘、温”。在“辛”的程度及“热”的程度上,大蒜都弱于辣椒。大蒜有无煮过,其性味是有较大差异的。生大蒜“辛”而熟大蒜“甘”,生大蒜“热”而熟大蒜“温”。如果再进行细分,在性味强烈程度上,由强到弱是:辣椒(辣辛、大热)、生大蒜(辛、热)、熟大蒜(甘、温)。生大蒜的性味较接近辣椒。

在大蒜的饮食文化中,南北迥然不同。北方多是生吃,南方多是熟吃。这其中缘由是什么呢?

对于大蒜的宜忌,《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指出,“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由此可知,多吃大蒜,特别是多吃生大蒜,会助肺胃热、肝肾火。从大蒜的性味可知,大蒜适宜于湿寒地区的人群,而生大蒜更加适宜湿寒地区的人群。

福建、广东、广西属于“湿热”之地,大蒜治其“湿”,却助其“热”。福建、广东、广西人群多有肺胃热、肝肾火。为治其“湿”,抑其“热”,该地区的人群把大蒜煮熟,减弱其性味,由“辛、热”转为“甘、温”。这也是该地区以熟大蒜做配料的饮食文化大行其道的缘由。

淮河以北,属于“干冷”之地,在“干”方面,越靠近沿海越弱,其中,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在“干”方面是逐渐加重。大蒜适宜“冷”地区之人群,却不宜“干”地区之人群。从山东到甘肃,越往内陆,适宜形成大蒜饮食文化的地理因素越是缺乏。这也是靠近大海的山东吃生大蒜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出名的原因。
作者: river.    时间: 2010-10-5 14:21
何地何食




欢迎光临 【阳光飞狐__与财富同行】 (http://bbs.8815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